close

請搭配這首歌一起看這篇文章吧

 

 

我對親情、老人最沒轍,這部片開始5分鐘我就鼻酸泛淚了。

 

這些騎士的年紀跟我爺爺差不多大吧,一些常見的慢性疾病,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好幾個。但是這些病痛都阻擋不了他們想追夢的心,很多人為此還特地練車,大家小心翼翼地準備着這一趟旅程。

 

旅程的第一天,團長就病了,不甘心的表情讓我眼淚整個潰堤。接著,騎士和安養院的老人溝通,將彩帶掛在已行動不便的老人身上,讓他也過個癮圓個夢,輪椅上的老人或許是不甘心也或許是感動摻着激動,眼淚直流。可愛的中天爺爺騎到睡著了,說著不好意思,是多麼讓人捨不得。鏡頭開始帶到每個人的故事,牧師夫妻是那個年代結婚後才開始相愛的代表,讓我想起奶奶對爺爺就算有再多怨懟,只要一提到爺爺還是會眼淚直流,直喊著嗯甘啊。有人是國軍,有人是日軍,不管過去是什麼,如今都是這趟旅程的夥伴,彼此分享著大時代留在他們身上的印記,我們正慢慢地失去著這些故事。有人說話帶著鄉音,有人嘗試說著台灣國語,這躺旅程大家都努力想為彼此打氣。最讓人噴淚的就是桐伯帶著妻子的相片環島,茭杯時的那句:這就是某啦!那種自信來自於一種很含蓄的深情。

 

導演精挑細選所收集到的材料,塑造幾個主要角色的特色,例如:賴團長呈現的是一種責任,桐伯表現的是承諾,其他的爺爺是種樂觀。非常感謝導演將這些人物具體化起來,也在零散的資料中,找到幾個焦點可以呈現。今天會後我問了導演如何篩選材料,其實是因為之前看過有人討論這部片看到最後會覺得少了些什麼,跟青春拉拉隊比較起來,沒這麼完整,今天的我看完也有這樣的感覺,所以才會想問他如何篩選故事。故事過了宜蘭後節奏似乎快很多,會覺得後面稍微薄弱(雖然我還是哭了...),或許跟導演設定的故事主軸有關係吧,寫到這裡突然覺得自己應該要問的是:關於節奏的安排有沒有什麼設定或預期,在接到這個案子的時候心中是否有一個預定的想法或架構?(唉,還是沒問好問題...)下次4/26再問一次好了:p

 

提一下我最喜歡蘇花公路那一段的拍攝,路況的險峻突顯出騎士們的堅定。導演沒有交待摔車的經過,用遊覽車和機車相互逼車互鳴喇叭來提高緊張度,我很喜歡這樣的鏡頭安排。(純粹指說故事的手法,不是我喜歡這樣的情節啊啊啊啊啊)

 

這部片我會哭得這麼慘呢,大概是因為這群騎士跟自己的爺爺年紀相仿有關。從這群騎士的一舉一動中,我彷彿又看見爺爺。桐伯說他年輕時喜歡載着他太太四處遊玩,爺爺也是這樣,所以小時侯爺爺常帶我和奶奶往阿里山跑。直到我高中回鄉下,爺爺還是興致勃勃地想開車載我們去墾丁去海生館之類的地方玩。爸爸就像是片中那些騎士的子女一直很反對,如今我卻有點後悔長大後沒再陪著爺爺出去玩...我想那一輩的老年人,年輕時比較辛苦,經過動盪不安的時代,等到經濟稍微好轉,可以買代步工具到處趴趴走時卻已經老了,但是年輕時的夢想還是想實現啊,才會一直很想到處走走看看吧~

 

另外有一段是兩個老爺爺唱著神風特攻隊的歌,爺爺受過日據時代的教育,小時候我和爺爺一起住,都是陪他看日本武士片。因此當兩個老爺爺講起日文時,我想起爺爺會看日文書,會說日文,在聽到我高中第二外語學日文時,興奮地想和我交流。而這一切都只能在我腦海重覆播放了...

 

我好開心今天有好多外國人留到最後,而且迴響好熱烈。隨著醫療進步,老年人的照護是目前全球性的問題,關懷老人與重視老人心理,都是重要的議題。這部片證明了老年人的獨立,也讓老年人不再覺得自己是風中殘燭。這部片真的很值得看,渲染力非常強,我偷偷觀察到好多人都在擦眼淚。而這些返老頑童的騎士也逗着大家好開心,讓觀眾又笑又哭的。雖然後1/3有些薄弱,但仍瑕不掩瑜。請大家多多支持國片,關心身旁的老年人,勇敢追夢也期待導演有更多好作品!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不老騎士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社寶 的頭像
    社寶

    Callie☆小社@Japan

    社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